美国延长关税豁免缓解短期压力,但长期贸易不确定性仍存,跨境企业需灵活调整策略。
短期内被豁免产品的需求可能小幅回升,因成本压力减轻。但消费者对“中国制造”价格敏感度仍受长期关税预期影响。
应对建议:优先补充豁免清单内产品的库存(6月后),通过市场调研确认需求弹性,避免过度备货。
豁免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,涵盖352种商品(如自行车部件、电机等),但其他商品仍面临25%关税。
应对建议:立即核查产品HS编码是否在豁免清单(USTR官网),重新计算成本;同步关注11月美国对华关税复审进展。
豁免产品海运费用占比下降,但整体物流成本仍处高位。非豁免产品需继续承担“关税+物流”双重压力。
应对建议:豁免产品可改用空运提升周转率(7-9月旺季前);非豁免产品探索越南/墨西哥中转。
同行可能对豁免产品发起降价促销,挤压利润空间;东南亚竞争对手持续抢占非豁免品类市场。
应对建议:Q3前针对豁免产品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(如增值服务),非豁免产品加速研发替代方案。
拉美、中东等替代市场对中国豁免产品进口可能减少,因美国买家订单回流。
应对建议:维持替代市场基础渠道,重点开发RCEP成员国高附加值订单(2025年关税减免窗口期)。
人民币兑美元若持续走弱,可部分抵消非豁免产品关税成本,但需警惕Q3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汇率反弹。
应对建议:对豁免产品订单采用远期结汇锁定利润(6-8月),非豁免产品尝试人民币跨境结算。
美国延长关税豁免缓解短期压力,但长期贸易不确定性仍存,跨境企业需灵活调整策略。
短期内被豁免产品的需求可能小幅回升,因成本压力减轻。但消费者对“中国制造”价格敏感度仍受长期关税预期影响。
应对建议:优先补充豁免清单内产品的库存(6月后),通过市场调研确认需求弹性,避免过度备货。
豁免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,涵盖352种商品(如自行车部件、电机等),但其他商品仍面临25%关税。
应对建议:立即核查产品HS编码是否在豁免清单(USTR官网),重新计算成本;同步关注11月美国对华关税复审进展。
豁免产品海运费用占比下降,但整体物流成本仍处高位。非豁免产品需继续承担“关税+物流”双重压力。
应对建议:豁免产品可改用空运提升周转率(7-9月旺季前);非豁免产品探索越南/墨西哥中转。
同行可能对豁免产品发起降价促销,挤压利润空间;东南亚竞争对手持续抢占非豁免品类市场。
应对建议:Q3前针对豁免产品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(如增值服务),非豁免产品加速研发替代方案。
拉美、中东等替代市场对中国豁免产品进口可能减少,因美国买家订单回流。
应对建议:维持替代市场基础渠道,重点开发RCEP成员国高附加值订单(2025年关税减免窗口期)。
人民币兑美元若持续走弱,可部分抵消非豁免产品关税成本,但需警惕Q3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汇率反弹。
应对建议:对豁免产品订单采用远期结汇锁定利润(6-8月),非豁免产品尝试人民币跨境结算。